载人登月路上的“关键一跃”
2025-06-19 来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的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从逃逸发动机成功点火到返回舱安全落地,梦舟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及相关系统经受住了一次综合“大考”。任务当天,记者走进了五院梦舟载人飞船试验队,探寻试验背后的故事。



模拟“生死一瞬”


“逃逸系统对于载人航天来说,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五院研制人员表示,当火箭在发射台上或飞行过程中出现突发故障等危急情况时,逃逸系统必须迅速启动,在极短时间内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域,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为验证逃逸系统总体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往往需要单独针对逃逸系统开展飞行试验。



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模拟的正是火箭在发射塔架上尚未起飞时,遭遇突发状况的极端场景。相较于其他阶段的逃逸,零高度逃逸时飞船初始速度为零,高度极低,飞行时序紧凑,留给逃逸系统反应和执行的时间更为紧迫。从逃逸指令发出,到逃逸塔点火,再到返回舱与故障火箭分离并安全着陆,每个环节都不容有误。


1998年,我国曾成功实施神舟飞船的首次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梦舟载人飞船作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其逃逸系统也面临着更高要求与全新挑战。



全新挑战下的技术升级


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梦舟载人飞船的逃逸系统完成了全面优化设计。梦舟载人飞船逃逸系统的设计以“满足发射全程安全逃逸”为目标,采用“大气层内逃逸塔逃逸+大气层外整船逃逸”方案。其中,逃逸塔负责待发段至上升抛塔之间逃逸,抛塔后至近地入轨船箭分离则利用服务舱动力逃逸,逃逸及后续救生均由返回舱统一控制。




与神舟飞船相比,梦舟载人飞船肩负着载人月球探测和近地空间站运营的双重使命,这两类任务在发射过程、工作时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对逃逸系统的兼容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此外,梦舟载人飞船采用濒海发射,周边气象条件复杂,工位附近设施繁多,这就要求飞船具备更强的逃逸加速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落点主动控制能力等。


为攻克这些难题,五院梦舟载人飞船试验队依据飞船逃逸模式和系统设计,梳理技术难点,分别开展了专题研究,并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为本次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以及后续的最大动压逃逸飞行试验奠定了成功基础。



登月目标又近一步


“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是梦舟载人飞船能够从初样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前的一次重要试验。”五院研制人员介绍。梦舟载人飞船于2024年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主要是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通过各种试验和分析,不断优化和完善设计。


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是对初样阶段设计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试验成功,意味着飞船的逃逸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得到了实际验证,后续也将陆续进行正式产品的生产和更为复杂的综合试验。”五院研制人员表示,“这让我们离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从设计初期的一张张“草稿纸”,到如今提交的关键试验“答卷”,梦舟载人飞船研制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壮大到“上百人”,他们也经受住了一次次时间紧、难度大、风险高的严峻考验,“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技术验证,让我们有底气迎接这次挑战。载人登月是中国人的梦想,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地做好。”试验队队员说道。


这场试验,完成了我国载人登月道路上的“关键一跃”,亦见证着中国人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的决心与信心。



特别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不代表本站立场!

Notice: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 pictures and text used in this article involve the copyright of the work,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This platform is intended to provide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is site

评论 (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太空地图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