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24
多渠道服务支持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铸就了第一个里程碑。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研制任务的孙家栋、王希季等老科学家代表回信,对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终生的老科学家们予以亲切的慰问,对新一代航天人提出殷切希望。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5周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以“航天精神的时代密码”为主题举办座谈会,五院戚发轫院士、叶培建院士和参加“东方红一号”任务的陈宜元、彭成荣、胡其正、刘福余等老专家、老同志齐聚“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原址,一起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不忘来时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伴随着东方红乐曲的悠扬旋律,参加“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同志们相继走入会场。“好多年没见你了!”“当年一起工作的场景感觉就在昨天呢。” “今天必须得拍个照片留念。”久别重逢的老同志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互相问候,双手紧握,难掩重逢的感慨与喜悦。
戚发轫院士深情回顾“东方红一号”研制攻关的往事和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动人时刻。“从一无所有,到实现‘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东方红一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奋斗出的成果。”戚发轫院士还寄语航天青年——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任务,把自己献给国家,献给事业,献给团队,献给岗位。“我相信,你们年轻一代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
叶培建院士回顾了1970年在计量站短暂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计量工作的往事。他表示,当年参与工作任务虽然很少,时间也很短,但是那段经历对他坚持走一条充满自信的“敢于争第一”的深空探测之路影响深远。“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宣布任务成功的场景,给了我深刻启发:做航天真光荣,干成一件航天的事情真自豪。”叶培建院士深情地说道。
“东方红一号”总体组成员彭成荣、胡其正两位老专家分别分享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如何实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给钱学森老院长汇报工作的两三事”,讲述在“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科研团队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从无到有的艰难跨越。两位专家娓娓道来,讲述了任务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更特别分享了当年在五院白石桥大院,科研人员在卫星即将飞过北京上空时跑上礼堂楼顶观看,欢呼雀跃、激动相拥的珍贵记忆。
赓续航天精神
传好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
随后,五院中、青两代航天人分享了投身航天强国建设的经历,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着航天事业薪火相传、永不止步的蓬勃生命力。
五院“60后”专家代表李明回顾了职业生涯中深受闵桂荣、王希季等老一辈航天先驱教诲的难忘经历。他感慨,老一辈航天人航天报国的家国情怀、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等,早已融入他的科研血脉,更是激励新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再攀高峰的力量源泉,值得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五院青年代表王储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航天人扎根当下、逐梦未来的昂扬姿态。“我们常常因为一项技术指标、一个零件模型、一条仿真曲线,讨论到深夜,一切只为首次、只为圆满成功,我们在争取世界第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航天青年勇挑使命担当的精神。
后续,五院将和各界齐心协力,进一步搭建好“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平台,让航天精神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老科协副会长,北京老科总常务副理事长,海淀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以及五院党委副书记,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和青年代表参加了座谈活动。
特别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不代表本站立场!
Notice: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 pictures and text used in this article involve the copyright of the work,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This platform is intended to provide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