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筑基 创新领航丨聚焦五院508所质量管理优秀实践案例
2025-02-25 来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质量管理是航天任务成功的基石,是降低工程任务风险和成本的重要保障。五院坚决落实集团公司第九次工作会精神,围绕贯彻“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统筹推进质量精益工程,开展“质量基础夯实行动”,进一步夯实高质量保证成功的质量基础。不久前,五院508所机构与控制技术研究室“波澜不惊”QC小组凭借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双优表现,斩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这是对该研究室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五院深耕精益质量管理、践行建设航天强国使命的生动实践。

▲ 508所设计师进行产品机构性能测试(董济泽 摄)

微振之困:航天遥感亟待破解的精度密码


星载高分辨率红外相机被誉为太空中的“千里眼”,其成像精度直接关系国家空间观测能力。随着分辨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光轴指向的精度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卫星制冷机运行时产生的高频微振动,导致光学元件发生微小位移,成为影响成像清晰度的关键难题。

“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2023年春,508所机构与控制技术研究室以“波澜不惊”为名成立QC小组,取其“静水深流,稳驭风浪”之意,剑指制冷机微振动这一“无形波澜”。卫星红外相机成像时,制冷机高频振动如暗潮扰动,影响成像精度。团队成员以“平波之术”破题,誓在浩瀚太空中复刻“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澄明之境,为航天遥感镌刻新的精度传奇。

创新破局:前沿技术与精密制造的双剑合璧


QC小组将目光投向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他们采用了一种具有特殊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显著提升抑振效果。然而,如何将这种材料应用于宇航环境,并实现轻量化设计与精密制造,成为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种创新的结构构型,并通过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了复杂结构的一体化成型。这种工艺不仅大幅降低了系统的重量,还显著提升了其刚度和稳定性。“每个参数都需经过上百次验证,对微小的误差也不放过。”组长刘霄扬说。

最终,团队研发的被动抑振系统远超设计指标,重量大幅减轻,成本也显著降低,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赢。

精益筑基:标准化与风险管控的双重护航


在五院“五化融合”理念指引下,QC小组将标准化作为创新的跳板。他们固化了一系列关键工艺参数,形成了多项部门标准,大幅缩短了加工周期,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QC小组还开发了自动化仿真优化程序,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

可靠性是航天产品的生命线。团队构建了全链条风险管控模式,引入了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精度和可靠性。他们还搭建了高精度的测试平台,为系统的性能验证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每个微小的突破,都是千百次试验的积累。”研究室专家连华东感慨道。

团队协同:质量文化基因的生动写照


荣誉背后是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的深厚积淀。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有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李晓带领团队攻克了制造工艺中的多项难题;刘强为捕捉细微振动,全神贯注驻守实验室;魏泽宇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支撑结构,使系统刚度进一步提升……“每个人都是齿轮,咬合紧密才能驱动巨轮。”李晓这句话诠释了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星海征途:以质量革新定义未来高度


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型高轨红外相机,成像清晰度显著提升,在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正在拓展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并孵化新的研究课题,为下一代超高分辨率遥感器的研发铺路。

“从1到N的突破,比从0到1更需要坚守。”研究室主任石志成的话掷地有声。508所以QC活动为支点,撬动全员质量意识提升,将“敢创新、重基础”的精神注入航天血脉。


特别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不代表本站立场!

Notice: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 pictures and text used in this article involve the copyright of the work,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This platform is intended to provide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is site

评论 (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太空地图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