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20周年|二十春秋逐梦深空,五院续写探月辉煌
2024-12-29 00:00:00 来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24年12月28日,为纪念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二十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集团公司第九次工作会精神、五院2024年战略管理委员会会议要求,五院总体设计部在京举办了深空探测二十周年座谈研讨会。吴伟仁院士、张荣桥院士、叶培建院士、杨孟飞院士,工程任务总师,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集团公司、五院及相关院属单位领导,参与工程研制任务的老领导、老专家,型号两总和研制队伍代表共计百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院士、专家和领导围绕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回顾二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五院在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发挥的突出作用,同时共话未来,畅谈了领域发展的广阔空间,并对后续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坚守初心,为实现新时代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持续“蓝图绘梦”“奋斗圆梦”,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20世纪80年代,在瑞士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大楼,一位年轻人驻足在了美国人展出的“一块月亮”(A piece of Moon)的橱窗前凝视了许久,第一次看到月球岩石,他既激动又羡慕。当时美国已实施6次载人登月任务,12名航天员相继携带382千克月壤成功返回地球,而中国航天才刚刚起步,摆在面前的是巨大的实力差距。“‘九天揽月’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月球样品?”这块小小的月岩从此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也让他与中国深空探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年轻人就是“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在他的领导下,在全体五院人的努力下,仅仅用了20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壤样品的国家。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中国航天开启了进军深空的新征程,规划了“绕、落、回”的三期工程。面对机遇和挑战,五院勇担重任,负责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嫦娥团队来自不同领域,怀着热爱和希冀,从零做起,埋首攻关,开始了嫦娥一号的研制工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获取了中国首幅月面图像和120m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以及大量科学探测数据,于2009年受控撞月,完成了494天绕月5514圈的飞行后优雅谢幕,圆满完成第一步“绕”月任务,成为了继“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后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嫦娥团队在一片崭新的领域白手起家,不畏前路漫漫、勇敢探索,总体、轨道、测控、热控等各专业集智攻坚,成功突破了绕月探测轨道设计、高精度轨道控制设计、地月距离测控通信、复杂环境热控等关键技术,首次探月即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在200天内,完成了全月面高精度立体测绘成像,获取了我国首幅7m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并完成了嫦娥三号预定着陆区虹湾的1.5m分辨率高精度详查。完成既定任务后,嫦娥二号探测器于2011年8月飞抵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环绕探测,又于2012年12月成功交会4179号图塔蒂斯小行星,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一个近距离交会这颗小行星的探测器。在嫦娥二号任务中,团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行星际轨道设计与控制等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延时积分成像、千万公里级深空测控通信,并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完成月球、日地L2点和小行星“三个目标”多任务探测,迄今为止嫦娥二号已经飞离地球超过4亿千米,成为我国飞行最远的行星际探测器。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13天后精准软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并释放我国首个月球巡视器——“玉兔一号”,圆满完成第二步“落”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嫦娥团队成功突破了月球软着陆缓冲、月面移动、月面生存、月面遥操作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月面着陆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移动巡视探测联合科学探测。团队研制的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助力嫦娥三号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生存“过月夜”,迄今仍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嫦娥三号任务已经跻身于世界同类任务先进行列。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成功发射,2014年11月1日成功返回着陆,使中国成为首个实现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的国家,构建了月地高速再入返回工程体系。在这次飞行试验任务中,嫦娥团队攻克了超高速条件下气动外形设计、结构热防护、跳跃式再入返回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探月工程第三步“回”奠定了成功基础。


2018年5月21日,五院抓总研制的鹊桥一号中继星成功发射,6月14日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平动点使命轨道并成功为嫦娥四号任务建立地月中继通信链路。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成功在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实现人类首次月背探测,是人类航天发展史上一项重要突破。嫦娥四号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嫦娥团队夜以继日的创新探索。仅仅通过两年的时间,团队突破了地月中继通信、复杂地形着陆、空间同位素供电、月夜温度采集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具备了定时定点着陆、地月L2点中继通信、同位素电源国产化等能力,填补了国际空白。任务配置的科学探测仪器中包括荷兰、沙特、瑞典、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载荷,在国际搭载工程实现、接口控制、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开启了深空探测器领域国际合作新篇章。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12月17日成功携带1731克珍贵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这也是人类自阿波罗计划之后时隔40年再度获得月球样品。叶培建院士看到月壤时激动地说:“能够把月壤从月球上带回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终于做到了!”这一次,五院面临的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难度最大、关键环节最多的一次任务,特别还要面临首次实现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三座大山”。


嫦娥团队十年铸剑,突破了月面起飞上升、月面自动采样封装、月地入射和携带月球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复杂探测器装配、集成与测试等关键技术,成功打造出零缺憾的“大国重器”,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任务目标,向党和国家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行星探测工程也随着天问一号开启了新的篇章。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国人的足迹。研制团队直面挑战,世界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攻克了基于配平翼的火星多级减速系统、轻质耐高温防热与大承载结构、四亿千米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车太阳能高效收集和散失控制、火面主动悬架移动、适应火面环境的新型高效电源等关键技术,是中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经过53天月背往返之旅,成功于6月25日携带1935.3克月背样品返回地球,这是全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获得月球样品。嫦娥团队突破了月背自动采样封装、月背自主起飞、高精度轨道控制等关键技术,搭载了来自法国、瑞典、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首次开展了地月氡气同位素探测、月面负离子探测,积累了大量的在轨科学探测数据,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地月空间科学研究,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继续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航天的智慧与力量。


二十载春秋深空逐梦,十战十捷扬帆远航。老一辈五院人从无到有,大胆突破尝试,一代代五院人秉持传承、接续奋进,不断创新谋发展,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从“空白”、“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技术跨越,为航天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带动作用,有力践行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展望未来,五院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以现有技术成果为基础,乘势而上,开拓月球南极以及更深远的深空领域,逐步完成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同时围绕小行星、彗星目标逐步有序开展科学探测、采样返回任务;深入火星采样返回、探寻木星系环绕飞掠、扬帆逐日立体测绘,勇探盲区、拓土开疆,不断推动深空技术、深空科学和深空利用跨越发展。


征程如许,星辰为伴。一切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五院人将牢记嘱托、凝心铸魂,在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砥砺前行,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继续奋力奔跑,在勇于创新突破的求索中继续奋勇争先,为人类深空探测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旨在提供行业资讯,不代表本站立场!

Notice: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 pictures and text used in this article involve the copyright of the work,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This platform is intended to provide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is site

评论 (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太空地图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