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紧盯中国空间态势感知新动向,背后玄机在哪?

事情得从一场国际会议说起:9月在悉尼举办的第 75 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正在开展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的研究,建立空间避碰应急的处置机制,提升空间交通管理的能力。

这番发言很快引发国际关注 —— 外媒记者随即跟进报道:“China is developing ways to de-orbit space junk. Should we be worried?(中国在研发太空碎片离轨技术,我们该担心吗?)”。

网站原文

今天,开运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聊聊国内乃至全球的碎片处理行动,看看这些担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一、先看清:

太空里的 “碎片麻烦” 有多严重?

随着各国卫星星座扎堆上天,碎片问题已经成了全球航天的 “绊脚石”。这绝非危言耸听 ——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 2024 年,地球轨道上能持续跟踪的大型碎片超 4.4 万个,1 厘米到 10 厘米的中小型碎片更是超过上百万个。

碎片速度可达 7.9 公里 / 秒,是子弹的十倍以上。2009 年美国铱星与俄罗斯废弃卫星相撞炸出数千块碎片,2018 年国际空间站被小碎片撞出凹痕,如今全球每年有上百次卫星与碎片的 “危险交会”。 要想实现“轨道资源可持续”目标,清理碎片其实是各国都躲不开的必答题。

二、外媒的争议:

技术真的藏着 “军事密码”?

这番经过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其实经不住推敲。这些技术是为了解决 “轨道拥堵”问题。而且技术本身的 “两用性” 并非中国独有 —— 美国 “轨道快车” 能抓卫星补燃料,欧盟也在研发可捕获碎片机械臂,没人质疑它们的民用价值。太空是全人类的,搞技术封锁或过度解读,反而会拖慢全球解决碎片问题的进度。

这篇文章下面,也吸引了很多网友发言表态:

有网友就觉得,“不管中国做不做,美国早该开始处理自己的废弃设备了,最好能把碎片都掉到海里,尽量扔到最深的海沟里。”

也有网友表示:“终于有人要处理近地轨道的碎片了,美国人居然要担心?我们该担心的是,自己怎么没站出来做这件事!”

三、关键一步:

发展空间态势感知技术

要想避开碰撞,第一步得先 “看见” 太空碎片 —— 这就是太空态势感知的作用。

太空态势分析

目前各国都在做相关探索,全球主要依赖的是 TLE 数据(两行轨道数据)。

但过度依赖国外数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数据获取可能随时面临限制,一旦因此错过最佳规避时机,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

为解决这一 “卡脖子” 问题,开运集团通过建设由30 座地基太空观测站与 108 颗卫星的天基观测星座组成的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实现中国 AOE 的自主采集、处理与应用。这套数据体系可不是简单的 “数据替代”,而是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都做了国产化重构。

“开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依托轨道数据及自有算法,开运集团的“天枢”碰撞预警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太空交通”信息,还可以提供未来3-7天的碰撞预警数据,在“萌芽”阶段就做好风险规避。

四、全球都在试的清理招:

中国没搞特殊

搞清楚碎片位置后,就可以出动清理技术了。目前全球都在试的有这么几种:

  • 捕获式清理:比如用机械臂抓取碎片,或者用特殊的设备套住碎片,再拖到大气层烧毁,国际上也有团队尝试类似方案,中国之前也做过小型机械臂捕获碎片的试验;

  • 送坟场:把失效的卫星或火箭残骸,推到距离地球 300 公里以上的 “墓地轨道”,避开常用的低轨和同步轨道区域;

  • 受控再入:就像天宫系列那样,通过发动机控制下落轨迹,让碎片落在南太平洋的 “航天器坟场”,大部分碎片会在大气层里烧尽,不过这种方式对控制精度要求高;

  • 无动力辅助:比如离轨帆 。2022 年中国试过 25 平方米的离轨帆,靠大气阻力让小航天器加速下落,这种方法成本低,但只适合小型碎片;

  • 激光推移:通过照射碎片使其表面材料熔化、气化并高速喷射,给碎片一个减速的推力,最终使其轨道降低,坠入大气层摩擦烧毁。

外媒关注中国的进展,本质上是因为太空碎片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大家都在等更成熟的解决方案。不管是态势感知技术,还是各种清理思路,目前都还在探索阶段。

AOE轨道分析示例图

回到最初的问题,全球该担心的不应该是中国是否在发展空间态势感知和碎片离轨技术,也不应该是相应技术的公开透明度,而应该是像网友说的一样 “没人站出来做事”,或是各国因为猜忌不共享数据。

太空不是某国的 “后花园”,碎片也不会认国界。开运集团将持续完善AOE,为中国商业航天乃至全球航天领域的太空安全献力。发展空间态势感知、维护太空交通安全,这些探索既是为中国自己的卫星 “开道”,也是在帮全球清扫一条迈向更广阔星辰大海的道路。

⬇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太空地图官网 ⬇

PC端浏览效果更佳

使用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